祖堂集卷二十 灌溪和尚

祖堂集卷二十     灌溪和尚     灌溪和尚嗣林济,在潭州。师讳志闲。未睹行录,不决化缘始终。     后道吾参师,不礼拜便问... >>查看全文

祖堂集卷二十 兴化和尚

祖堂集卷二十     兴化和尚     兴化和尚嗣林济,师在魏府,师讳存奖。未睹行录,莫决终始。敕谥广济大师通寂之塔。     师问... >>查看全文

祖堂集卷二十 后鲁祖和尚

祖堂集卷二十     后鲁祖和尚     后鲁祖和尚嗣灌溪,在邓州。     问:“如何是双林树?”师云:“有相身中无相身。”进曰... >>查看全文

祖堂集卷二十 隐山和尚

祖堂集卷二十     隐山和尚     洞山行脚时,迷路入山,恰到师处。师问:“此山无路,从什摩处来?”对云:“来处则不无。和尚从什摩处入此山?”隐山云:“我不从云水... >>查看全文

祖堂集卷二十 原文 兴平和尚

祖堂集卷二十     兴平和尚     洞山礼拜,师云。“莫礼老朽。”洞云:“礼非老朽者。”师云:“他不受礼。”洞山云:“亦未曾止。”洞又辞,师云:“何处去?”云:“... >>查看全文

祖堂集卷二十 米岭和尚

祖堂集卷二十     米岭和尚     问:如何是纳衣下事?师云:“丑陋任君嫌,不挂云霞色。”     《祖堂集》全书完 >>查看全文

佛教故事:婆罗门布施了一钵水福运直接大增

佛陀和弟子们每日托钵乞食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温饱吗?其实托钵乞食是为了给众生一个增长善根的机会,使施主得到大福报,以下故事中的婆罗门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并且化解了心中的烦恼,最终得到证果。 舍卫城中,住着一位婆罗门... >>查看全文

牧羊女供养佛陀羊乳的故事

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前为太子,舍弃王位,出家修行。先四处参访,后来六年专修苦行,身体虚弱,骨瘦如柴。他认识到苦修不能得道,便决定乞食,增加体力。 清晨时分,菩萨穿好了袈裟,准备到村中乞食。前一天晚上,这里的守护神... >>查看全文

“阿弥陀佛”的正确读音是什么?

我们中国有一句俗话叫“家家观世音,户户阿弥陀”,这句话中的“阿弥陀”指的就是“阿弥陀佛”。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开创者,是西方三圣之一。西方三圣另外两圣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。 在汉传佛教历史上,持名念佛方法非常普及,当前汉地很多... >>查看全文

“四众”“五众”“七众”分别是什么意思

佛教当中,“众”指的是一类人,比如,“信众”就是崇信佛法的一类人。而在佛教中,还有“四众”“五众”“七众”的说法。 “四众” “四众”顾名思义,就是四类人,即: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! 比丘,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出... >>查看全文

佛教术语中“破和合僧”是什么意思?

作为修行之人,我们知道,在佛教中有很多专业术语,我们需要了解。“破和合僧”这是一个佛教术语,是佛所说的“五逆罪”中的一种。五逆罪对众生来说,是一种比较严重的错误,或者确切说,是一种比较严重的恶业。因此,我们需要了解五逆罪,这里说说其中... >>查看全文

“大苾蒭众”怎么读?是什么意思?

“大苾蒭众”读音为:dà bì chú zhòng ;用同音字读为:大必除众!即,大人的“大”,必须的“必”,除法的“除”,众人的“众”。 “苾蒭”是佛教用语,是比丘的意思。 “大苾... >>查看全文

佛教所说的“杀生”是什么意思?

“杀生”,这个词我们都听过,在佛教中有严格的要求。 “生”指的是“众生”,在佛教当中,众生,指的是一切有情识的生命形态。 而普遍认为植物没有情识,所以,植物不输于众生的范畴。在十法界... >>查看全文

大智慧“到彼岸”是什么意思?

佛教的教义核心就是让人摒弃欲望,得自在解脱,相比耆那教的“时时勤拂拭”式修行,佛教的修行就高明多了,达到了究竟的境界。也就是“到彼岸”,当众生到彼岸之后,就能彻底摒弃欲望,并不会退转,也就是究竟解脱。 佛经中... >>查看全文

佛性非善非不善是什么意思?

《六祖坛经》中,六祖慧能大师告诉韦刺史等人,“佛性非善非不善,是为不二。” 那么,“佛性非善非不善”是什么意思? 有同修解释说,这句话是说,佛性既是善,又是不善。我想,这种理解显然不... >>查看全文

佛陀故事:淫欲之危害有多大

一日,邻近舍卫城的村庄中,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。有位妇人抱着孩子、拿着水瓶,准备到井边汲水。当时离井不远处,正坐着一位容貌端正的男子在弹琴自娱。 妇人听到美妙的琴音,又看到男子潇洒的身影,不禁为其所吸引,而这名... >>查看全文

佛故事,年轻比丘与年轻女孩

有一次,一位年轻的比丘和一位年老的比丘到毗舍佉的家托钵。得到供养的食物后,年老的比丘就独自到其他地方去,留下年轻的比丘在毗舍佉的家。这时候,毗舍佉的孙女正要过滤水,准备供养年轻比丘,却看见大水罐中自己的倒影,不禁笑了起来。年轻的比丘看... >>查看全文

“无上尊”是什么意思?

佛经当中偶尔会出现这个词“无上尊”,很多地方不会作解释,这里我在博客中简单解释一下。 “无上”的意思是没有上,就是最顶,最上,已经没有比它更高,更往上的了,到顶了。 “尊”即尊者,尊... >>查看全文

学佛修行心得,末法佛法现状

我们知道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佛在涅槃前就对弟子预言,在末法时期,会有一个回光返照时期。在这时期,佛法会呈现出相当昌盛的短暂局面,在这之后,佛法会加速灭亡,直至完全不留痕迹地消失不见。 我圣忠认为,我们现如今的时期正是释迦牟... >>查看全文

佛教故事:佛陀说过去业缘

昔时,释迦佛出现于世,为父王及大众宣说观佛三昧法门。佛相好庄严,具三十二相、八十种好,身相金色,普放光明。当时在会有五百位释迦族人,因为过去业缘,所见为一暗灰、羸瘦的婆罗门,未能见佛庄严身相,因而号啕大哭,狂乱地自拔头发,扑倒在地,口... >>查看全文

佛教故事:小沙弥五次投胎轮回的故事

从前,有位修行者,修得了阿罗汉的果位,他一直住在深山中修行。山脚下的村落里,有一位神童,由于他宿世的善根,小小年纪就体会到人世的无常与短暂,一心想操究生命来自何处?归向哪里? 神童长到七岁时,一天突然辞别母亲... >>查看全文

佛陀前世的故事,孩子和国王的故事

一日,佛陀给众弟子讲了个故事! 很久以前,一位很小便失去了父亲的孩子,和母亲相依为命。他素来喜欢朝礼寺庙,厌离邪道,喜持正行,虔诚皈敬三宝,禀承佛陀教化,白天请益,晚间持诵,修行越来越精深,境界越来越高远。在... >>查看全文

“诸佛常法”是什么意思?

“诸佛常法”这个词出现在佛经当中,意思也显而易见。 “诸佛”就是众位佛,诸多的佛,许多佛,众多佛的意思。 “常”即常规,一般,普通,平常的。 “法”,即“任... >>查看全文

弥醯尊者的修行故事

世尊成道后未久,弥醯尊者作为侍者,悉心照料着佛陀的饮食起居。 有一天一大早,弥醯就外出乞食。乞食完毕,尊者在返程途中,见到一处地势平整、清凉幽雅的树林。在树林的旁边,清泉徐流,犹如一条蓝带缓缓飘向远方。弥醯被... >>查看全文

佛教故事:智者大师的一生

农历十一月二十四,是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圆寂纪念日。下面依据章安灌顶大师的《智者大师别传》,带你走近智者大师的一生。 章安灌顶大师是非常奇特的,他有不忘陀罗尼,过目不忘。智者大师每天所讲的经典,他只要听一遍,就... >>查看全文

佛教用语“丙丁童子来求火”是什么意思?

在禅宗公案当中有这样一句偈语,叫做:“丙丁童子来求火!” 对于这句话,很多人并不能明了其意思,这里我摘抄分析一下。 在法眼禅师公案中,有弟子问禅师:“如何认识自我?” ... >>查看全文

佛陀对长者开示的故事

舍卫城有位长者来祇园精舍拜见佛陀,言谈之间,不禁聊起了家常事。 佛陀问:“长者,近来家中一切可好啊?” 长者搓了搓手,有点难为情地说:“世尊!总体上还好,鸡毛蒜皮的小事,实在不好意思... >>查看全文

佛陀与波斯匿王的对话故事

拘萨罗国的波斯匿王虽奉佛多年,然对佛教的因果报应是否存在,心里多少还是有些疑惑。有一次,国王亲至祇园精舍拜见佛陀,专门向佛请教善恶因果之事。 波斯匿王请教道:“世尊!您常说善恶有报,毫厘不爽。倘若今生为婆罗门... >>查看全文

佛陀和阿难尊者的故事

昔日,佛在摩竭陀国王舍城弘化,与侍者阿难在路行走。此时,佛看见远处调达正沿着同一条路朝他们走来,就告诉阿难:“我们可以绕道而行,没必要跟此人碰面。”阿难尊者不解地问道:“为何佛会害怕调达?为什么要绕路避开?” ... >>查看全文

佛陀故事:佛陀穿破旧袈裟进城乞食之缘故

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弘化之时,有一天,世尊带着侍者阿难入城乞食。世尊身上所穿的袈裟,有少许磨损,尚未修补,欲藉此因缘让众生培福修慧,度化应度的众生。佛与阿难乞食结束后,就要返回精舍。有一位婆罗门,一路跟随来到佛所,向佛恭敬地头面顶礼... >>查看全文